搬出幸福路 交出好答卷丨铜仁市持续发力助推后续扶持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5-04-26 居民搬家  提示:点击图片可以放大

  3月19日上午9点,铜仁市碧江区打角冲社区,易培珍身着藏蓝工装,手持专业蒸汽清洗机,正在客户家里进行深度保洁。

  “以前总担心进城没法挣钱,现在一技傍身,每月4000元工资,没有啥后顾之忧了。”这位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大山深处搬来五年的“新市民”,如今已是持证上岗的家政服务能手。

  据介绍,打角冲社区创新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多渠道搜集搬迁群众的劳动技能、文化水平、就业意向,将就业培训课堂直接搬到社区服务中心,目前已培训出1900多名有一技之长的搬迁群众。

  近年来,铜仁市始终把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手段和有力抓手,紧紧围绕后续扶持的重点任务,聚焦安置点和搬迁户,从“居安、业安、身安、心安”四个方面发力,用心用情解决搬迁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持续提升移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及归属感,真正让搬迁群众实现“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交出了后续扶持高水平发展答卷。

  日前,铜仁市江口县梵瑞社区广场上人声鼎沸,一场别开生面的“青春志愿贺新年”家乡运动会火热进行。

  社区居民与青年志愿者组成的参赛队伍在拔河、接力赛中展现出的团结协作,恰如这个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网格化治理体系的生动缩影。

  作为安置2363户10185人的大型社区,梵瑞社区深入推行“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治理模式,将20个网格化作感知民情的神经末梢,实现群众满意度、入住率、水电物业缴费率百分百的治理成效。

  “这次运动会就是根据居民‘点单’策划的。”社区党委书记杨丽介绍,通过“居民点单、干部接单、物业派单”机制,社区57栋楼98个单元的群众需求如同电流般在网格中精准传导,让每个居民都成了社区治理的主人。

  为便于后续管理,铜仁市144个安置点整合为129个管理单元,建立党组织109个、群团组织283个,划分“综合网格”284个,建立网格党支部、党小组259个,实现安置区党的组织全覆盖。

  在进一步优化“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机制的基础上,铜仁积极完善安置社区网格管理机制,建成综治中心97个,划分“十联户”单元5470个,建立群防群治组织126个,完善安置区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推行市县领导干部联系包保、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党组织联建安置社区制度,构建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格局。

  同时探索实施“社区管家”,明确社区管家“服务群众、宣传政策、协助社区”的职能定位,实现“社区+管家+搬迁群众”网格化管理,做到精细化服务管理到户到人。

  当梵瑞社区的欢腾余韵在回荡,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祐溪街道思源社区的治理协奏曲已悄然奏响。

  承载2964户13132名搬迁群众的祐溪街道,“党小组+五个委员会”制度如同精密校准的钟表机芯,驱动着覆盖社工、工会等群团组织的治理网络。

  “我们通过网格化治理织密服务网,让搬迁群众真正感受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社区党支部书记李斌说,联户长与网格员组成的多元队伍,如同毛细血管深入肌理,将服务延伸至每户窗台。

  从梵瑞社区的百分百缴费率,到思源社区的治理体系构建,铜仁把党的建设贯穿安置区社区治理始终,持续提升社区的自治能力、服务能力和安全防控能力,不断的提高社区安全感,以看不见的力道托举起29.3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幸福生活。

  清晨,在松桃苗族自治县育才社区A区的乐嘉塑料玩具厂,透过明亮的车间玻璃窗,总能看到一群忙碌的身影。

  搬迁群众方洪敏就是这里面一员。因家中有小孩需要照顾,她无法外出务工,如何获取稳定收益成了一个难题。

  就在方洪敏一筹莫展的时候,社区干部找到她,根据家里情况,介绍到社区玩具“微工厂”工作,每月工资3000余元。

  “从家到这里只要十分钟,既挣了生活费,又不耽误去学校接送孩子。”方洪敏笑着捋了捋袖套,方便玩具零部件的拼接与收纳。对于家门口有一份工作,还能为小区作贡献,她很满足。

  “多亏社区帮我们精准匹配了这么多熟手女工,最近我们已赶制6批产品了。”育才社区A区的乐嘉塑料玩具厂负责人潘志伟一边核对总厂发来的订单数据,一边感激地说。

  如今在育才社区就业服务中心,招工信息板前总围着笑脸,从机器轰鸣的“微工厂”到灵活就业的公益岗,从订单不断的扶贫车间到跨省输送的技工队伍,育才社区已编织出立体的就业网络。

  近年来,铜仁市扎实开展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紧紧瞄准就业这一搬迁后扶工作的“关键点”,从实际出发,因人施策,鼓励搬迁群众通过灵活就业,实现了就地、就近务工增收,为一批需要照顾家庭的群众带来了稳定收益,让搬迁群众实现了“两头兼顾”。

  兜底就业,让搬迁群众增收无忧。通过制定出台《铜仁市促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增收三年工作方案(2022—2024年)》《铜仁市易地扶贫搬迁稳岗就业促增收专项行动方案》等文件,完善就业帮扶政策体系,公益性岗位兜底保障就业困难搬迁群众达6754人,全市搬迁劳动力就业率达95.87%。

  发展产业,让搬迁群众方便就业。立足安置区资源优势,通过盘活安置区闲置资源、谋划优质项目、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园区、壮大就业车间(基地)和集体经济等,创造就业岗位,建立搬迁群众利益连接机制,拓宽搬迁群众增收致富渠道。2020年以来,全市实施产业项目233个,建成就业车间(基地)171个,覆盖搬迁群众就业2万余人。

  搭建平台,让搬迁群众自主择业。借助东西部协作,与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地建立劳务输送稳岗机制,拓宽搬迁脱贫人口外出务工渠道;对有就近就业需求的,在3000以上集中安置区设立“零工驿站”,打通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双向交流渠道,缓解搬迁群众“找工难”、企业“用工荒”的难题。

  近日,松桃苗族自治县蓼皋街道育才社区,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杨路长夹着文件袋,快步登上6栋楼梯,为行动不便的陈洪进夫妇办理低保申请。

  从填写申请书到准备身份证复印件,这位社区干部只用了半天时间,便解决了困扰两位老人多日的难题。

  “群众屋檐下的‘小事’,就是我们网格里的‘大事’。”杨路长说,该社区通过党建引领构建网格化服务体系,让113件群众诉求如同溪流归海般有序化解。

  念“民之所忧”,行“民之所盼”。铜仁市近年来秉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服务理念,聚焦搬迁安置点民众急难愁盼问题,用心倾听居民声音,精准施策、迅速行动,推动一批民生实事落地见效,切实提升了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万山区丹都街道旺家社区一隅的“英姐来帮忙”工作室,几位搬迁妇女正围坐一圈亲切交谈。这个20平方米的温馨小屋,是易地搬迁妇女倾吐心事的港湾。

  旺家社区是铜仁市顶级规模的跨区域易地搬迁安置点,总占地面积663亩,总建筑面积109.7万平方米,共安置思南、印江、石阡三个县的困难群众17000多人。

  2018年,何英跟随浩浩荡荡的搬迁队伍到旺家社区,成为新市民。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人大的关心培养和群众支持下,何英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变成了社区“管家”——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在走访中,何英发现易地搬迁妇女普遍面临“融入难”的困境:她们既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又因家庭矛盾无处倾诉而陷入焦虑。为此,旺家社区打造了“英姐来帮忙”工作室,给搬迁群众提供周到、优质的服务。

  “现在,我们工作室开展了‘英姐帮忙找工作、英姐帮忙解心结、英姐帮忙排风险’相关工作,帮助群众找工作,化解生活纠纷和排除各类风险隐患。”何英笑着说,工作室还将思南花灯、金钱杆和印江书法等民间传统文化带到社区,提高群众的归属感,真正让搬迁群众留得住、能致富。

  让困难群众有“处”可寻、有“人”可问。铜仁坚持服务不断档、政策有衔接,促进社区综合治理,帮助搬迁群众真正的完成从“融入”到“融合”,大力建设安置点社区服务中心,逐渐完备便民服务功能。

  加强安置点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引导管理人员牢固树立为民情怀,把安置点当做自己的家,把搬迁群众当做自己的亲人,把工作当成事业干,把工作当成使命干。

  同时结合包粽子、舞龙灯、跳花灯等群众乐于、便于参与的文艺及体育活动,组建演出队伍126支,开展民间社团表演118次,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和精神食粮,缩短搬迁群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搬迁群众的归属感。

  “易地搬迁,不只是空间的简单挪移,而是一个复杂、系统、长期的艰巨工程。我们将持续完善后续扶持机制,真正让搬迁群众实现稳定增收、过上幸福生活。”铜仁市生态移民局局长代志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