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欧美比中国 民事官司多

2025-04-09 居民搬家  提示:点击图片可以放大

  我从其中一个角度来谈 - 中国是单一主体民族, 华夏文明五千年, 深入人心, 民众之间, 诉讼双方, 包括围观者, 相对容易取得共识.

  从整体社会效率来看, 引入了律师, 成本自然飙升. 这个成本最终都要摊到诉讼双方身上.

  另外也是因为, 这样一个世界就是草台班子, 规定也好, 法律也好, 总有边边角角覆盖不到,

  另外社会是在变化演化的, 总有些前沿的地方没有相关法律和法规, 可能会先造成了伤害, 后面再相应补回来法规.

  加拿大冬天冷, 下雪, 路滑, 新移民不懂, 没人培训, 自己新买盐搞了, 但没注意到黑冰, 也不知道需要在早上十点钟之前完成.

  在中国, 估计北方都是市政府统一扫雪撒盐处理. 当然中国的城市里的居住密度大, 市政府覆盖的效率高.

  如果是乡村, 那就完全不扫, 如果扫的话也是村民自己管. 雪后在乡村步行, 大家都知道不靠谱, 自己要小心路滑.

  这样, 就不会搞成加拿大这样, 法律也没有能够管的彻底, 但路人却先会假设邻居扫雪都做到位了.

  高速公路那个也同理, 开车的人认为政府和高速公里养护公司都得负责好, 但遇到三不管地带, 撞了车的司机你说是否很冤枉了.

  以前觉得加拿大 美国 , 欧洲, 哦, 有律师 有法律, 打官司, 好啊, 正义伸张~ 但对比一下, 中国这种捣糨糊的方式, 也未必就更差.

  中国这种捣糨糊, 在加拿大 美国 澳洲 这些多民族 多种族 的地方, 因为文化不同, 很难取得共识, 移民国家, 也只能依赖法律来维持社会运转, 但成本就是特别高.

  而且在北美这一些地方, 律师这个行业也有些垄断了吧, 和美国的医疗一样, 有强大的既得利益者已经在局中, 要打破就很难.

  #未必中国不如人# 以前老觉得人家国外的好, 中国太差了~ 其实认真研究下来, 很多事情也未必.

  咱们要有文化自信心, 存在即合理, 咱中国这几千年磨合的功夫, 很多伦理道德约束是有其发端和来源的, 怎么样应对新的社会变迁, 咱们中国人自然也会有自己的智慧来应对, 不需要凡事都抄欧美.

  人家美国这种多种族熔炉国家, 根本没办法学中国这一套好不好, 他羡慕都来不及呢, 嘿.

  如何给自己做心理按摩, 安慰自己继续在海外呆着, 继续磕磕碰碰的学习曲线, 这五万块加币的律师费嘛, 就是移民的成本之一了.

  我不是幸灾乐祸, 但... 确实, 在很多中国人移民出去之前, 很多事情未必想的明白, 也未必知道, 带着对海外社会只是一部分的认知, 就勇敢的冲出去, 也是挺遗憾的.

  所以多一些知乎帖子来讨论, 让那些还没润出去的人, 尽量多的看到全貌, 然后权衡利弊, 做出正确的决定.

  例如,一下雪,老移民就会告诫新来的:“记得要扫雪哦,万一有人在你家门口的人行道上滑倒了,能赔得个倾家荡产!”

  这位本那比的华人房主叫老张,他从善如流——买了房子还没入住就积极跑去给新房子扫雪。不料,咕咚一声,一个老人滑倒在地,原来雪扫了,路上有黑冰,更滑了。

  这官司最近被卑诗省法院一锤定音,从此“各人自扫门前雪”这事儿没那么吓人了——

  2017年9月,老张在本那比买了一个house,房子靠着学校和公园,而且是个conner house,地大增值潜力也大。老张打算圣诞节前搬家。

  12月19日,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突降本那比。虽然还没搬进去,但老张又看书又看报,知道扫雪是自己的责任,在买雪盐时本来买了小袋,想想不够,又加了一个大袋。

  12月21日是预定的搬家的日子。他中午先和妻子开车去扫雪,免得搬家的人滑倒。铲完雪再撒上雪盐,两人撒盐时不惜工本。期间,妻子留意到,人行道有的角落还有冰,于是她还特意地在冰上撒上几把盐。看上去满意之后,两人就搬家去了。

  不一会功夫,76岁的西人德先生和妻子从杂货铺回家。走到老张家门口,看到人行道干干净净,“就像铲雪机铲的一样干净”。于是他放心迈步,一脚踩到黑冰上,仰面滑倒,头和背都磕到地上,半天爬不起来。等救援队到的时候,都不敢用担架抬,只能用毯子把老先生兜起来。

  等德先生缓过神来,他把老张两口子告上了高等法院。“作为业主,老张夫妇违反了本那比的bylaw,没有维护sidewalk的安全,导致他滑倒,生命质量严重下降。”

  老张人还没在住进新家中,祸就从人行道上来了。这医疗费不说,护理费和生活品质下降的补偿费,恐怕能比这house还贵。

  不知为啥,等到市政府派员来应诉,德先生却宣布撤诉。于是这人身伤害的责任,就牢牢追着老张两口子了。

  先说占有者责任法 (Occupiers Liability Act),业主就该对自己财产内的人身伤害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不需要你有过错,就凭你是财产的主人就够了。

  律师把本拿比的bylaw一亮:“业主有义务在每天早上 10 点之前清除人行道上的雪和冰。”

  再然后,一个事故重建专家出来作证:“路面有黑冰,这黑冰难以察觉。因为积雪已经被清除,没有一点摩擦力,所以很容易滑倒。如果维护者撒更多的盐,这路面就不会结冰,不会变得危险湿滑了。”

  听众席欲哭无泪:“合着是业主不该铲雪太干净,该留着点雪提供给行人摩擦力的。”

  老张辩解:“我除雪了呀,那点冰确实除不掉,我太太也撒了盐,我们还能怎么办?”

  律师法言法语地告诉他:除不掉冰,那就业主就有了新的注意义务,该想办法去除冰,总之不能留着个湿滑危险的人行道在自己门口。

  总之,人行道是在老张门口的,就该老张除雪除冰。如果老张两口子实在拿冰没办法,就该在路上立个牌子,提醒行人走路注意。所以老张的过失(没有除冰/没有像商场一样来个警示)导致了德先生摔倒瘫痪,该赔。

  法官先把逻辑问题挑出来了。他一针见血:“你说业主要对财产上的人身伤害负责,那,这人行道是本拿比政府的,也不是老张的呀。”

  德先生的律师拿出bylaw一挡:“人行道是本拿比政府的,但政府bylaw规定——除冰雪的责任在房子的业主,所以冰雪没除导致的摔倒就该业主赔。”

  法官一晒,悠悠地扔出一句:“就算bylaw规定了除雪除冰是house业主的责任,市政府还是人行道的owner,总不能出一条bylaw就把民事赔偿相应的责任分配给了house的业主。本拿比的bylaw可管不了法院。我要翻案例。看看之前出现这事怎么判的。”

  旁听的华人听众精神为之一振:“门口人行道摔了人该业主赔,这事好像理所当然的。现在有翻案可能?”

  在中国打官司,翻法律条文可以了。加拿大是海洋法系,法律条文是最基础的,真的打起官司来,详细情况具体分析,过去的案例可成为法官判决的依据。在法庭打官司,除魁北克以外,就是双方用案例来相互砸,说服法官采用自己找出来的案例判决。

  德先生请的律师先找到个案例砸了出来:“高速养护公司对路面的黑冰承担相应的责任。”

  Goodwin先生开着皮卡在坎贝尔的高速公路上,一打方向盘,车压上了黑冰,嗖的一声滑出去15米,撞在路边。

  高速养护公司撞天叫屈:“虽然我们合同是收费养护,但是你滑倒的路面并不包括在内,政府没对这个路段付费。”

  也是古怪,接下来,Goodwin先生和政府也达成协议,偏不告政府,偏要告养护公司。

  “你说没收费就没义务吗?收费不收费,对哪条路收费还不是你说了算?法官大人,我就要告高速养护公司,请审查合同,确定他的义务。”

  于是骑警又给高速养护公司打电话,高速养护公司接电话的人满口答应,要给政府说这事,结果是没说。

  不过,政府也发现了高速养护路段中不包括这段路,于是一个雇员亲自出行,去给这路段撒了雪盐。撒盐的工作人员还没回办公室呢,哐当一声,Goodwin一家的车又滑撞到马路牙了。

  二审法官一看,哈,高速养护公司和政府在内部义务怎么分配是你们的事,总之在黑冰上滑了高速养护公司跑不了。于是发回卑诗高等法院重审。(重审查不到结果,大概是两边达成协议了。)

  旁听席上华人业主听众纷纷为老张抽了口冷气:上级法院的判决对下级法院有约束力:既然“有黑冰就该养护者赔”,老张这责任就跑不了。

  老张的律师战斗力也不弱,哐当一声把一个安省的案例怼回去:“高速公路维护公司那是收费的,业主可没向政府收一毛钱。这责任义务能一样吗?要参考,就要按同样在人行道上滑倒的办。”

  他不说这么多,判决第一段就写:“市政府的bylaw是要求居民清除市政道路的积雪,但当行人在人行道上跌倒受伤而起诉时,市政府不能依据bylaw把民事责任转交给居民。”

  2000年的一个冬夜,乔治王子城的伊丽莎白穿着长靴在雪地里走。这家人行道旁边的业主别说除冰了,雪都不除一下的,雪盐不撒,连沙都不铺。人行道上大坨大坨的冰块,就跟个河道一样。饶是伊丽莎白小心翼翼,还是扑通一声摔倒了。

  伊丽莎白老公看到鼻青脸肿的老婆非常气愤,打电话给市政府投诉,这条路如此危险,竟然没人管!

  于是伊丽莎白一家把市政府和业主一起告上法庭,一个都跑不了。这次没有放过市政府。

  法官一看,直接判决:“乔治王子岛政府该赔伊丽莎白的损失。它是人行道的所有者,它没能保证人行道的安全。业主不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市政府的bylaw不能转移民事赔偿相应的责任。”

  既然于法有据(案例法也是法),卑诗省的法官理直气壮地判了:“人行道是本拿比市政府的,它不属于老张夫妻,老张夫妻对人行道没有管理责任。人行道上的黑冰普通人难以察觉,老张夫妻对黑冰一无注意义务,二不能预见到有几率发生的损害,所以老张夫妻没责任,休庭!”

  德先生一看不服了:“你们这样判,以后业主们还要除雪吗?公序良俗哪儿去了?”

  他上诉了,上诉法院又写了一万字,从普通法到判例法引经据典,浓缩起来仍然是这一句话:“市政府凭bylaw想把民事赔偿相应的责任卸给业主?没门。” 维持原判。

  但从此,House业主们再也用不着提心吊胆竖起耳朵,生怕市政人行道上传来咕咚一声。

  本文首发于“温村这些事儿”,转载联系该媒体编辑于 2025-01-13 01:32

  新华社北京4月7日电(记者阚静文)“住手!”“抗争”“我们不想要这样的美国!”,超1000场,逾50万人参与……美国总统特朗普日前签署最新的“对等关税”行政令,加之美国政府此前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引发美国国内及欧洲强烈抗议。连日来,多地民众走上街头,用行动表达不满与愤怒。

  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期频频表态,称美国政府4月2日起将对全球征收“对等关税”,并针对特定行业征收额外关税。此举引发广泛批评。特朗普表示,目前关税计划已经制定。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称,该计划不会包含任何豁免条款。

  4月6日河南驻马店,女子称自己家睡了30多年的床头总闻着有臭味,本以为有死老鼠,拆开发现床头的填充物全是垃圾废料,“坏不坏良心啊,睡了30多年太恶心了”#河南dou知道

  睡觉也有最佳“黄金时间”不是11点 也不是12点(人民日报)#睡觉 #熬夜#肥胖

  4月7日,网信部门打击文娱“饭圈”乱象,“摄影刘大锤”“老板王大发”等账号被查处!

  美国股市连续暴跌,大量民众担忧养老金大幅缩水,美财政部长称无需担忧遭议员怼:你是不担心,因为你有钱。

  当地时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宣布对贸易伙伴征收所谓的“对等关税”措施。其中,不断讨好美国“倚美谋独”的当局被狠狠打脸——台湾地区被加征32%关税。靴子落地,台湾民众怒斥:台积电白给了,武器白买了,结果还被美国征收32%高关税。

  特朗普回应股市:“故意”的,美国人民“挺住”;欧盟:准备好反制;雷军停更4天后发文;宋清辉回应胖东来起诉:斗争到底丨每经早参

  当地时间4月6日,美国商务部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采访时表示,美国不会推迟征收关税,“对等关税”将于4月9日生效,并会持续数天。

  女子称被企业家丈夫逼迫喝尿,孕期被强行发生性关系,曾在4个月内两度流产

  4月2日,在郑州一居民小区,大皖新闻记者见到了今年36岁的李萍。李萍介绍,2014年下半年,她经人介绍认识了河南遂平籍男子邹某,2015年2月,双方在相处数月后登记结婚,一同生活在郑州市金水区。

  山姆超市,又出事了。4月6日,线万元商品遭冒领#冲上热搜第一。有网上的朋友表示,“太离谱了”。

  七国集团外长联合发表相关声明,不许中国大陆通过武力改变台海现状,这一行径公然干涉,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挑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