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我们这一年︱“无事酒”的基层“自治”

2025-01-09 居民搬家  提示:点击图片可以放大

  一段时间以来,每到节庆放假、“黄道吉日”,各类名目的“乔迁宴”“生日宴”“升学宴”就会蜂拥而至,让人应接不暇。“打工三万三,回家坐席荷包干”,这句略带调侃的话语,透着老百姓的无奈。

  2024年以来,我区启动了“无事酒”专项治理,在政府的倡导下,发动群众,向沉重的“无事酒”负担说“不”。

  我区将“无事酒”治理宣传编排成文艺节目,通过文艺快递形式下乡入村宣讲有关政策。记者 甘昊旻 摄

  “我们社区的人做自己的事,要大家献计献策,把居民公约做得有头有尾的,特别是治理滥办酒席方面,希望我们大家多提点建议。”

  在石溪镇卫星社区议事厅,卫星社区党总支副书记黄建华一开场就讲明了此次开会的目的。这是卫星社区就办宴席一事召开的第二次居民代表会,内容依旧是对办宴席细则的商讨。和第一次不同,这次邀请的居民代表中,有家中长辈即将“满十”的居民,有宴席时助兴的歌舞队队长,还有农村宴席“一条龙”服务的老板。一开始大家还相当“谦让”,直到老聂开了头,“要得,我来说两句。老年人要减办,50岁至70岁绝不办。”

  大家你一言我一句,就生日宴的办理年龄、宴请人数及内亲和外亲的认定进行了深入讨论。这样一个时间段,农村宴席“一条龙”服务的老板张德均和歌舞队队长梁正兰来到会场外开起了“小会”。两人虽然都从事这个行当,但都支持不办为好。“对生意肯定有影响,但是好处更多。”张德均敞开心扉继续说:“酒席多的时候一个月虽能多赚几千块钱,但是人户也走得多,基本上就抵消得差不多了。”

  当地人都叫张德均为张老幺,他从事宴席服务十多年,是卫星社区办理宴席的一把好手,排菜、采购、搭台等全流程服务让他在当地赢得了口碑,生意好的时候,他连续两个月连轴转。但是在他看来,这些年来,很多宴席的背后更多的是浪费和敛财。“确实是我亲身经历的‘无事酒’太多,我自己有时候都看不起自己了,说白了‘无事酒’就为了赚钱,真正说家里人办简单点吃一顿很舒服,大操大办本来也是个浪费。”张德均边说边感叹。

  讨论接近4个小时,大家对“无事酒”细则框架总算基本敲定,接下来,就让13个农业社分别召开居民会议,征求意见后再完善。

  “就是万事开头难,只要前面制定下去了,村规民约再坚持一下,三年、五年、八年、十年,在人们心中就成了规矩,就成了风气。”黄建华最后说道,“其实哪样麻袋跟哪样,一代传一代,我们就是做给下一代看,围绕社会公德,拿得出去见得起公婆。”

  “见得起公婆,对得起良心。”在大家面前能够挺直腰杆主持的黄建华,前不久就主动放弃了给父亲操办祝寿宴,一家人决定在家里给老爷子热闹热闹就行。

  党员干部带了头,“问”清了民意,“议”定了共识,才能“管”住关键,处理问题。随着《南川区文明操办宴席倡议书》的发布、助力,目前,我区244个村社的宴席自治“村规民约”陆续实现了优化,并得到实施,不办“无事酒”一度成为当地网络热词,老百姓纷纷留言,为此点赞。

  2024年,太平场镇河沙村结合村里的风土人情、生活实际,修订了新版“村民公约”。资料图

  堵则溢,疏则顺。不搞行政干预,不搞“一刀切”,充分听取老百姓意见,新的“村规民约”不但让老百姓心气顺了,也得到了大部分老百姓的认可和支持,但随之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一些群众留言:不办“无事酒”让相关从业人员失去了经济来源;留守老人、高龄老人的生日到底咋办?在基层“自治”过程中,社区又给出了答案。

  前不久,南城街道清桥社区给80岁、90岁的寿星们过了一场集体生日。看表演、唱生日歌、吹蜡烛……让老人们笑得合不拢嘴。原本纠结是否给婆婆单独办寿宴的刘学会,看到婆婆高兴的样子,也卸下了没有尽孝的遗憾:“满了80岁了,不给她办,就觉得过意不去。今天集体生日我感觉很满意,也不遗憾了。”

  刘学会的婆婆蹇朝珍在集体生日宴中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氛围:“我都已经活80岁了,这是第一次参加集体生日,比自己办宴席还闹热得多。”蹇朝珍开心地讲述着自己的感受。

  其实2024年清桥社区给高龄老人过了两次集体过生日。从第一次发动做工作到现在,丰富的形式、简朴的布置和热闹的氛围,让主动报上自己的姓名去参加的家庭慢慢的变多。社区定了一个规矩:凡是80岁以上的老人参加集体生日聚会,老人的餐食、糕点等费用全由社区承担;庆典节目由社区歌舞队免费提供;其他参加的人员只需自掏腰包支付13元餐费即可,而操办用餐的,是经营清桥社区食堂的卢济贤夫妇。夫妇俩2010年租下社区黄金地段的门面经营酒楼,妻子主外打理,丈夫主内炒菜,十多年来承接各类宴席,生意一直不错。直到2024年4月,“无事酒”治理启动后,夫妻俩打起了“退堂鼓”。“大家其实都愿意少参加酒席。”卢济贤既无奈又理解地说,“生意不好之后,原来有些工人就自谋出路找活儿,我们就不知道怎么办了。”

  既要顺应“无事酒”治理的民意,又要谋划酒楼生存的出路。社区与卢济贤夫妇一合计,决定干脆将原有的酒楼变为社区食堂,一来方便周边群众和上班族,二来盘活资产解决就业谋生问题。为了让这事办成,社区主动在食堂装修、租赁费用上给予补贴,同时由南城街道出面协调减少水电气费用,降低食堂经营成本。南城街道清桥社区党委副书记王正强介绍:“以前的商用水电气换成了现在的民用水电气,把利益空间让给了老百姓,同时也使经营商家有一定的利润空间,这样才可以促使社区食堂健康有序持续地发展下去。”

  有了社区的支持,卢济贤夫妇决定利用自己的优势来办好社区食堂。“利润薄点也没关系,只要人流量大,比如一天有几百个人来吃饭,那我们就运行得走。”卢济贤信心满满地说着。

  和卢济贤夫妇的模式一样,目前城区3个街道已经有3家酒楼试点改为社区食堂,合理的价格、舒适的环境、良好的监管,赢得了周边居民的认可。在谢记食堂用餐的市民姚笑英说道:“对我们老年人来说,社区食堂就很好。我一个人在家也不好做饭,来这里吃省事省心。”“这里离公司近,中午下班就来吃饭,不但方便,饭菜也很可口。”市民吴林满意地说。

  在我区,“无事酒”的治理被总结为“立、管、导、督”“四步工作法”,党委政府用投石问路的方式,以老百姓的需求为主导,充分开展调研,步步发挥民意。“特别是问卷调查结果反馈,有90%以上的群众希望政府能够出面解决这些攀比风、敛财风等社会不良风气。”区委宣传部文明科负责人王娅介绍,“我们通过研判,最后形成了以指导、引导,为群众做好服务的工作方法,来解决群众身边的这些不良社会风气,让我们的社会新风成为主流。”

  调查中记者看出,这“四步”中,政府出手“干预”,只体现在对党员领导干部带头执行的常态监督的“督”上,而其他三步,都有老百姓参与的身影,他们才是主角。“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导之”,当老百姓热情参加了源头治理和共管共建,这事儿大概率可成。也只有有了这样的规矩,才能保持淳朴的民风,诠释人情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