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四川农业大学因“随机改写两端‘牛’”,引发了热议。几头金灿灿的“牛”,今日还在学校门口,明日就出现在操场上,难道这“牛”可以飞不成?本来,学校的雕塑牛并未固定,引得农大学子常常把牛摆出各种造型,没事就去“搬牛”,渐渐的变成了学校传统。(1月14日封面新闻)
老实说,这个传统还真不“传统”。在很多人的形象里,学校传统可能是校庆、运动会、特别留念节等,多少带点“庄重”的意味。像“搬牛”这样松懈感拉满的学校传统,倒真是别有意味、别出心裁。当然,这种方式与农大自身特征严密相关;但往深一步看,其间也离不开学校的容纳与支撑——不固定装置的构思自身就具有开放性;学校乐见学生“搬牛”更是一种宽恕办理。正如网友的点评,“大学生正是闯的年岁”,学校多点容纳与鼓舞、学校多点轻松气氛,又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