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图通过建立有激励有约束的薪酬制度恐怕很难。而要想给人一个更符合期待的事业发展平台,也会在行政化的管理体系中耗费太多精力、锐气与激情。基于此,“钱途”和“前途”也确实需要时光等待。
医院为防止员工离职而“卡”人的“潜规则”各位明白不少,但山东省某市级公立医院一则招聘公告却将“潜规则”写在了明面上,引发网友热议。
应聘岗位最低服务年限为5年,服务期限内如提出调离本市,报考平度市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研、辞职、自动离职的,视为违约、支付违约金并承担对应违约责任。有关部门不办理离职手续,不返还报到证,不办理档案转移手续。
“潜规则”变成“明规则”,如此霸王条款,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医生网友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见怪不怪,觉得这样写出来已经很好了,毕竟没有哪个医院想要不稳定的职工,不接受就别走这条路;有人则热心提出建议,这是违反劳动法的,可申请劳动仲裁,考公和考研都是国家规定不用赔偿违约金的,法治社会要用法律武器维护正当权益,一时间,众说纷纭。
实际上,近年来类似的靠“卡”留人的政策还是挺多的,本质上还是反映了医院招聘难的问题,对于基层公立医院尤甚。这种“难”不仅体现在普通的招聘公告中,即使国家实施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也是如此。定向医学生违约的情况屡见不鲜。
以甘肃省曝光的数据为例:2019年5月18日,甘肃省卫健委在其官网公布消息,对该省2015年至2019年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违约名单进行公告。根据名单,过去五年中,甘肃省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违约者多达251名,而且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2015年,违约人数仅为5人,到了2019年却飙升到85人,增加17倍之多。这些违约学生大多来自临床医学专业,部分来自中医学专业。
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等6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指出:免费医学生在获取入学通知书前,须与培养学校和当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签署定向就业协议,承诺毕业后到有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6年。免费医学生毕业后,应按照入学前签署的定向就业协议,到生源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到,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与之签订聘用合同,办理相关手续,实行合同管理。免费医学生在协议规定的服务期内,可在本省(区、市)农村基层卫生机构之间流动。
5年后,第一周期结束,国家通过研判,继续实施免费定向医学生培养项目。2015年5月,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强学生服务基层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教育,积极开展免费医学生毕业后教育培训。经招收录取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并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或《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合格证书》者,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时间或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时间计入6年服务期内。
除此之外,违约处罚力度还在不断加大。如2015年7月,安徽省依照国家规定制定了《安徽省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违约处理的若干规定(暂行)》。其中指出,免费医学生毕业后,因自身原因未按协议到定向就业乡镇卫生院工作的,依照以下条款做处理:按协议要求如数退还已享受的相关联的费用(包括学费、住宿费、生活补助费等),并缴纳以上已享受费用总额的50%作为违约金。免费医学生的违约事实将记入个人诚信档案,依法向社会公布;并送达省级教育部门,录入大学生诚信平台。违约免费医学生名单记入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系统黑名单,省内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在其签约年限内不再招聘使用。违约免费医学生名单记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系统黑名单,取消其签约年限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的报考资格;并与执业注册以及专业方面技术职称报考、晋升、聘用挂钩。
然而,这一切努力似乎效果并不乐观,有的免费定向医学生宁愿被罚、宁愿被记入黑名单,也要违约。由此可见,基层公立医院靠“卡”留人并不行。
尽管基层公立医疗机构非常需要人才,也十分重视人才教育培训,但依然留不住人才,这是怎么回事呢?马云对此有句非常经典的话:一是钱没到位,二是心受委屈了。说钱没到位,就是薪酬给低了,与付出不相称;说心受委屈了,主要是单位的环境不和谐不健康,特别是管理者不懂得经营和管理,不能凝聚人心形成合力。笔者老认为,最重要的也是两个,一个是“钱途”,一个是“前途”。
所谓有“钱途”,就是要建立一个良好的薪酬体系,这个薪酬体系对内要公平公正公开,能够充足表现按劳分配优绩优酬,奖惩分明,而且要有成长性,让每一个人都有奔头;对外要存在竞争力,就是薪资水平在同行业中、周围不一样的行业中都有比较优势。当下更具体的就是必须快速推进“两个允许”的落实,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只有这样,才能让基层公立医疗机构真正具有吸引力。
所谓要“前途”,核心在于让每一位医务人员既可以感觉到单位的蓬勃发展形态趋势,且能在单位中寻找自我地方坐标。
说实话,目前我们的公立医院在体制机制上非常尴尬。尽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搞了10多年,但公立医院去行政化、医务人员去编制化这些本来方向正确的思路并没有正真获得顺利推进,一路走来磕磕绊绊,而且最近随着一句“公立医院编制不但不能弱化,还将进一步强化”让人觉得在用人方面要想取得突破并不是特别容易,而且想留住人恐怕除了“卡”实际上办法并不多,因为那些与“编制”密切关联的行政级别、技术职称、工资待遇等恐怕很难有突破。
所以,企图通过建立有激励有约束的薪酬制度恐怕很难。而要想给人一个更符合期待的事业发展平台,也会在行政化的管理体系中耗费太多精力、锐气与激情。基于此,“钱途”和“前途”也确实需要时光等待。
下一篇:今日大年初三新的一年祝生意兴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