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乘电梯来到站台。杨先生说:“1971年兴建地铁2号线东四十条站时,就预留了3号线的站台和站厅,咱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传说中东四十条站的‘站中站’。您仔仔细细地观察,会发现这座车站具有独特的复古风情,特别是与2号线的换乘,通过一条绿色复古色调的通道相连,乘客可以沿着这条通道从2号线号线站台,体验一种‘时空穿梭’的感觉,这种复古色调源于‘东四十条’,它是京城著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
杨先生介绍,3号线的每一座车站都各具特色,巧妙地融入周边区域的文化和景观元素,能够说是一站一景。比如东四十条站,采用了“致敬经典·城市印记”的主题,站内的色调、支撑立柱的外表纹理等都与2号线老站保持一致,营造出一种历史与现代融合的氛围,而这种设计不仅保留了地铁站的历史记忆,还通过现代手法实现了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存,可谓独具匠心。
不经意间,一辆列车缓缓驶入站台。进入车厢,我仔细环顾,首先感觉新奇的是驾驶室的设计。京城其他地铁线路的车厢是完全封闭的,乘客几乎看不到驾驶员及隧道里的景致,所以难以体验到列车在隧道中行驶的动感,而这条线路列车的驾驶室直接与车厢合二为一,不单独设置,驾驶员与乘客之间只有一道隔板,乘客通过隔板上的空间可以清楚地看到隧道里的景致,由此更切实地体验到列车的行驶感。只见不少乘客进到车厢后,便好奇地来到驾驶室后面,向前观望,并举起手机拍照。
杨先生介绍说,3号线依托先进的列车控制管理系统,实现全面无人干预的无人驾驶,有着非常强的安全性能,所以列车驾驶室的设计比较独特,一改以往地铁列车完全独立封闭的样式,而是留出一定的通透、直观空间,这样使乘客可以通过这个“窗口”领略到隧道里的景观,尤其在列车行驶中能够体验一种特有的动感。车厢在外观设计上则采用微笑的“京剧脸谱”,突出京味文化。车厢内部设备设施是蓝白色调,为乘客营造清新、舒心的乘车环境。
随着短促的铃声响过,车门关闭,列车缓缓地启动。不少乘客来到驾驶室后面,通过隔板上的空间,观看列车在隧道中行驶的景象。几位家长还将小孩子高高举起,一双双眼睛好奇地观看着列车行驶的前方景象,脸上满是喜悦。我也忍不住靠近隔板,通过驾驶室宽大的玻璃窗,一览地铁隧道内的全景。只见圆形的隧道在灯光下呈现一种多维度的视觉效果,随着列车速度的加快,使人仿佛进入了时空穿梭隧道,在动感中平添几分愉悦之情。
走上一层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描绘了7只憨态可掬的熊猫踢球场景的大型壁画《蹴鞠图卷》。杨先生介绍说,这一站以“体育动感·摩登韵律”为主题,通过现代感的材质和灯光的线条营造出时尚的空间,展现出工人体育场作为历史地标的深厚底蕴。工人体育场为京城足球比赛的主要场馆之一,曾举行过多次大型足球比赛,这其中就承办过2023年亚洲杯足球赛开、闭幕式和决赛。所以车站的设计与装饰突出了足球文化元素。
杨先生介绍说,清末,此处附近为守卫京师营兵驻地,建有十余排营房及校场,在1947年《北平市城郊地图》上仍有“营房”的标注。1950年后,这一带建成平房区。工人体育场建成于1959年8月,由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等组成,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北京“十大建筑”之一。建成当年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从此成为北京地标式建筑。
进入一层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投影画面,清波荡漾的水面好像真的在脚下波光粼粼,给人一种身处湖边的感觉,令人陶醉。杨先生介绍说,团结湖站在设计上打破了传统的地铁站展现形式,以艺术化、情感化的表现让乘客在出行的同时享受精神上的愉悦。这幅巨大的投影画面,微缩了车站附近著名景区团结湖的湖光山色,画面上绘有山、湖、天鹅等自然景观,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使人赏心悦目。由于画面清新,所以吸引了许多乘客前来打卡,也使得团结湖站成为地铁3号线上的一个亮点。
提及团结湖的历史,杨先生介绍说,20世纪50年代初这一带尚属农村,隶属东郊区(今朝阳区),当时已兴建了大批排房宿舍。1958年,朝阳区政府组织党政机关、部队、工厂、学校和各界群众义务劳动,将这一带地势低洼、多年积水且长满蓬蒿、乱草丛生的水沟、填塘、窑坑和坟冢,彻底挖淤、填平,中心地带就是今天的团结湖环形湖区。
杨先生说,这个站名听起来像座村庄的名字,实际上的意思就是依据车站所处的姚家园村命名的。相传成村前有一姚姓大户在此跑马圈地,划为姚氏墓地,初称姚家坟,后来改称姚家园。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政府将村子南部的板桥村、和尚坟两个自然村并入该村,使村域范围由此扩大。历史上这一带以粮食、蔬菜种植为主,而今村落及农田早已消失了。
杨先生说,北京地铁站名遵从“符合历史,照顾习惯,体现规划,好找好记”的命名原则,并突出北京的地域特色。因此,在命名车站时最大限度地采用了许多老地名,甚至是几近消失的地名。有些地名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够文雅,显得俗气,但却是最具北京特色。它们是历史,也是文化,既通俗,又易记,很接地气,是北京文化的一部分。
其实东坝与历史上的阜通河有关。元至元十六年(1279),忽必烈采纳郭守敬的建议,在旧河道的基础上拓宽扩建漕运河道,终点位于元大都光熙门。据《元史》载,坝河“设坝夫户八千三百七十有七……船户九百五十,出船一百九十艘”。忽必烈巡视河道时,见漕运船只往来频繁,纤歌动地,龙颜欢悦,遂赐名“阜通河”。因河道中途修筑了千斯坝、常庆坝、郭村坝、西阳坝、郑村坝、王村坝、深沟坝7处大坝用来通漕运,又因该河为人工开凿,在尚未竣工时,人们将挖开的泥土砂石堆积在河两岸,形成两条长坝,由此也称“坝河”。后将河道分东西两段,称“东坝河”“西坝河”,简称“东坝”“西坝”。元至正九年(1349),因坝河浅涩,曾进行疏浚,以图继续维持坝河运营。元末因水源不足,淤塞失修,逐渐失去了漕运能力,但沿河的聚落地名大多被沿用下来,而今坝河故道尚存。多部史籍对东坝均有记载,清代学者、通州人刘锡信所编《潞城考古录》中便有“通州西北二十里,有安德乡,地名坝上。通人称曰北坝,都人称曰东坝,即郑村坝也”的记载。而清代《日下旧闻考》上也有“郑村坝即东坝,又名坝上。东坝名自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沿用至今”的记载。
这东坝与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还有着一段渊源。郑和本姓马,名马和,回族,云南昆明人。他少年时被明军抓进军营做了杂役,后净身入宫为宦官(太监)。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靖难之役时,他受命率兵在今天东坝一带与建文帝朱允炆的大军交战,并大获全胜,遂朱棣给马和赐姓为郑,由此“马和”改称“郑和”。从永乐三年(1405)开始,郑和受命曾七次下西洋,为与西洋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作出杰出贡献。
东坝是地铁3号线沿线历史背景和文化景观最密集的地区,历史上仅庙就有多座,如娘娘庙、药王庙、真武庙、关帝庙等。在东坝北站附近还有一座白衣庵,早年间曾是京城东北部民间祈福之所,香火盛极一时。该庵为供奉白衣大士观世音所建,白衣观音大士在中国佛教信仰中常被描绘成身着白衣、手持净瓶的形象,象征着清净无染、慈悲为怀,为平安与吉祥之意。而今该庵尚存,两年前文物部门对山门、围墙等进行修葺。如果有兴趣,你们可以去寻访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