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 年 6 月份之前,德国各条战线较为平稳。东线战场苏军刚经历右岸乌克兰战役需休整;西线盟军未发动诺曼底登陆战;南线盟军被凯瑟林钉在意大利不得寸进。
在这个相对平静的时期,德国似乎仍掌控着欧洲的局势。东线的苏军经过艰苦的右岸乌克兰战役后,部队急需休整以恢复战斗力。此时的德国东线暂时没有面临苏军的强大压力,得以有时间调整部署和补充物资。
西线方面,盟军尚未发动诺曼底登陆战,德国可以集中精力巩固防线,加强防御工事的建设和部队的训练。他们在西线部署了大量的兵力和装甲部队,准备应对盟军可能的进攻。
而在南线,盟军的部队依然被凯瑟林牢牢地钉死在了意大利,无法向前推进。德国在意大利的防线稳固,使得盟军在南线的行动陷入了僵局。
诺曼底登陆战堪称史上规模最大的登陆作战,这场战役改变了二战西线 分,盟军的诺曼底登陆战正式打响。17.6 万人通过海空协同作战的方式,对奥马哈、犹他在内的五处海滩展开抢滩登陆作战。
德军元帅伦德斯泰德在接到前线报告时,起初并不在意,认为只是敌军试探性地佯攻。而正在家中准备为妻子庆生的隆美尔也没想到,这场战役将成为他人生中最煎熬的一段时间。
德军虽然已经集中了大量的装甲部队进行抵抗,但在盟军充足的空中优势之下,德军的装甲部队无济于事。盟军的飞机不断地对德军阵地进行轰炸,使得德军的防线逐渐崩溃。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盟军不断地向德军防线发起进攻。尽管德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在盟军的强大攻势下,德军的防线 月底被突破。之后,盟军开始在缺乏防御的法国境内狂飙突进,等到 9 月份的时候已达到了 1940 年的德法边境线。
卡昂,法国北部城市,在二战后期是欧洲西线德军调派部队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盟军本来计划在登陆的当天就利用伞兵攻占卡昂,同时控制奥恩河和卡昂运河,击溃德国人的防守。然而,盟军失算了。
实际上早在四月份,武装党卫军第 12 装甲师就已经被部署到了诺曼底地区,同时协助防御的还有国防军第 716 和 352 步兵师,同时还有刚刚重建的第 21 装甲师。
武装党卫军第 12 装甲师,又被称为 “希特勒青年” 装甲师,该师官兵年龄平均不到 20 岁。在德军师长带领部队向卡昂北部运动的时候,不断地遭到盟军空军的袭扰,很多的重装备都被击中起火,士兵也死伤惨重。
到了早上九点,德军开始进攻,战斗一直持续到 6 月 7 号的傍晚,这些狂热的年轻士兵把盟军的谢尔曼坦克从卡昂的城区赶了出去。从 6 月 7 号到 6 月 8 号,盟军又多次向卡昂城区发动进攻,然而火力凶猛的豹式坦克再次把盟军打了出去,并且成功向盟军发动了反击。
一直到 6 月 9 号晚上,装甲教导师、第 21 装甲师以及一部分从海岸上撤下来的部队,汇合武装党卫军第 12 装甲师,一起守卫卡昂地区。
对于西线的德军来说,最令人畏惧的并不是盟军的谢尔曼坦克和步兵,而是无休止的空袭和炮击。盟军充沛的弹药储备量让德军遭受了大量的非战斗减员,很多人在到达战场之前就已经被击毙。
到了 6 月 24 日,盟军的火力打击比原先更为猛烈了,德军阵地上任何一个活动的目标都成了盟军飞机的猎杀对象,运输弹药以及补给品的卡车都只能在夜间前进,即使是这样,有相当一部分的卡车也是一去而不复返。
第 12 装甲师的人员损失已达到了 10%,同时他们也得不到任何有力的增援。相反,盟军坦克和步兵依旧源源不断地向着卡昂涌过来。
7 月 8 日,盟军集结了所有的力量向着卡昂发动了最后的进攻,已经坚持了将近一个月的德国人终于彻底崩溃,装点迈尔拒绝了希特勒 “战至最后一个人的命令” 带领自己的部队撤出卡昂,自此盟军在法国稳住了阵脚并以此为基地,进逼德国。
东线战场:诺曼底登陆后,苏军于 6 月 22 日发动巴格拉季昂行动,旨在消灭德军中央集团军群。240 多万苏军组成的庞大军队几乎压垮了整个中央集团军群,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中央集团军群就伤亡过半,其中甚至有 20 万人被成建制俘虏。莫德尔成功在华沙城下顶住了苏军的进攻,避免了更严重后果。
1944 年 5 月 31 日大本营下达了关于巴格拉季昂行动的基本指示。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对德军的战略欺骗,苏军进行了大量后勤物资的集中以及部队沿前线大规模的横向秘密调动。
到 1944 年 6 月 20 日为止,参加巴格拉季昂战役中的四个方面军,除开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的左翼,共有 14 个合成集团军,1 个坦克集团军,4 个空军集团军,118 个步兵师和两个步兵旅,总数达到 1,254,300 人,4070 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4,363 门火炮,5,327 架飞机。
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的左翼有 416,000 人,1,748 辆坦克和自行火炮,8,335 门火炮和迫击炮,1,456 架飞机。
1944 年 6 月 23 日 6 时准时,苏军万炮齐发,对德军阵地展开了猛烈进攻,仅仅 40 分钟之后,苏军就从 6 个方向同时突破了德军的防线 方面军又发动了莫吉廖夫战役,经过 6 天的强攻,成功渡过了普罗尼亚河和第聂伯河,收复了白俄罗斯的莫吉廖夫。
6 月 27 日,白俄罗斯第 1 方面军在博布鲁伊斯克地域又成功合围了德军的 6 个多师,并于 29 日全歼该敌。7 月 4 日,苏军向前又推进了 225 - 280 千米,收复了白俄罗斯的大部分地区。
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几乎全部被歼,大约 40 万名士兵和军官战死或被俘,其中,47 名师级以上指挥官中,有 21 名将军被俘。
巴格拉季昂行动开始以后,苏军攻势势如破竹,德国中央集群被击溃,苏军收复了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并在 8 月渡过维斯瓦河,冲到了德国东普鲁士的边界,波兰的首都华沙已经近在眼前。
此时率领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的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眼见华沙就在自己的眼前,攻克华沙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可以对德国造成重大打击,于是在 7 月 18 日,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开始向华沙方向发起猛烈突击。
为实现这次的反击计划,德军尽力收拢部队,并从罗马尼亚、意大利不断的调来增援部队。绍肯将军率领的第 39 装甲军担负起了防御普拉加的任务。
7 月 30 日,第 19 装甲师只集结了 27 辆可以投入作战的豹式坦克,一个装甲掷弹兵团和师炮兵也没有到位,反坦克炮也没有运到。戈林师在集团军范围内也只有 19 辆四号坦克、5 辆豹式坦克和 16 辆坦克歼击车到位。
7 月 31 日,戈林师更多的部队抵达了前线,但此时德军装甲部队的力量在面对苏联第二坦克集团军时依旧显得太过薄弱,所以这一天绍肯发动的攻击还是被苏军击退,邵肯自身的伤亡也很严重。
而苏军方面此时也已经感到疲惫,在早先的战斗中,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在 5 天的时间里就向华沙方向前进了 90 公里,补给已然浮现了问题,而且士兵也感到了疲惫。
8 月 1 日,德军发起了更大规模的装甲反击,第 19 装甲师分成了几个战斗群独自行动,其中巴尔战斗群在拉济明外围绕了一圈集结在拉济明西北,然后对苏军发起了反击。
而第 19 装甲师的另一部分兵力则部署在戈林师的右翼,向第三坦克军后方反击,并且很快就突破了苏军近卫第 60 坦克旅旅的抵抗。
而作为主攻力量的戈林师,则以坦克 2 营为核心组成了一个突击矛头,向苏军第 50 坦克旅发起了猛烈攻击,就在同时,骷髅师和维京师也朝戈林师反击的位置发起了攻击。
英美和苏联在二战中的后勤保障虽然强大,但也存在极限。其中,卡车作为一种重要的运输工具,在远距离运输中暴露出诸多问题。盟军的卡车补给效率较低,每公里都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而且走得远一点就在大多数情况下要进行维修,这不仅占用了大量资源,还影响了运输效率。相比之下,汽车根本就不适合远距离运输。要支持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还是要良好的大宗运输方式,例如管道、铁路和港口运输等。
在 1944 年秋季,盟军的运输线已达到了自身的极限。一方面,卡车运输的局限性使得后勤物资的供应难以满足前线部队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战线的推进,盟军的运输距离持续不断的增加,这进一步加剧了后勤保障的压力。因此,盟军不得不停下来等待后勤补给,这给了德军喘息的机会。
而德军则距离自己的运输基地慢慢的接近,此消彼长之下,德军的运输更容易。德国拥有发达的铁路网络,从 19 世纪后期开始,铁路就一直支撑着德国的战争行动。纳粹铁流:二战德军装甲部队的铁路运输显示,德国国营铁路在战争时期承担了各种大型化军事装备的运输,尤其是作为闪击战和后期防御战主力的装甲部队。德国铁路的高效运输是德军战斗力发挥的基本前提。
德国国营铁路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就已经存在,到了第三帝国时期,更是成为了德国后勤和战斗力的基本保证。在战前的几次侵吞邻国的行动和战争初期,国营铁路为德军在各个战场上的军事行动运送部队和后勤补给。1941 年德国入侵苏联之后,虽然面临着俄国铁路轨距不同的问题,但在施佩尔的大力整顿下,德国铁路的运力在 1943 年下半年开始稳步增长。然而,随着盟军空袭的升级,德国境内的铁路枢纽甚至是军用列车都成了飞机猎杀的目标,德军装甲部队的铁路调动常常只能在晚上进行。尽管如此,德军距离运输基地慢慢的接近,使他们能够更容易地建立、重建和增援现有的部队。
盟军的装甲部队在平坦的地形上能发挥出强大的攻击力,但在面对河流障碍、城市中心和狭窄地形时,却难以施展。河流障碍限制了盟军装甲部队的行动,使他们无法快速推进。城市中心的建筑物和狭窄地形则为德军提供了良好的防御阵地,盟军只可以通过人命一点点儿硬啃。
例如,在德军装甲师的经典防御战术中,回顾 “大德意志” 装甲师的一次防御战能够准确的看出,地形对于防御作战的重要性。特尔古 - 弗鲁莫斯附近的地形有利于防御,城市以北是适于装甲部队机动的开阔地带,以南的地势较高。“大德意志” 装甲师在防御部署中,充分的利用了地形优势,将炮兵部署在主阵地的后方,分散在几个炮兵阵地上,避免遭到苏军炮兵和航空兵的集中打击。同时,保留了一支强大的机动预备队,包括坦克团、工兵营和装甲侦察营,通过灵活的战场机动来取得局部地段的装甲优势,对进攻苏军发起强大的反击。
德军防御战线缩短,不再受占领国游击队袭扰。随着战线的收缩,德军的防御正面也相应地缩短。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数量较少的德军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样捉襟见肘,防御过宽的正面。同时,随着德军运输线路的缩短,德军运输线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样遭到占领国游击队的袭扰。毕竟德国境内可是没有一点游击队的,这使得德军的后勤运输更安全和顺畅。
相比之下,德军则没有这些负担。德军在收缩战线后,能更加集中精力进行防御作战。他们能够利用现有的设施和资源,加强防御工事的建设,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随着战线向德国境内推进,德国的宣传部门火力全开,向德国民众宣传美国人要把他们全部赶尽杀绝。这种宣传激发了德国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抵抗意志,为了给自己争取一份活路,之前一直很难推行的战争总动员终于彻底贯彻了下去。
德国元帅隆德施泰特在战后说过:“我们在 8 月份非常虚弱,但是盟军没有抓住进攻的时机”。在 1944 年 8 月份时德军在东西两线都遭到了惨重的损失,在东西两线 多辆坦克和数千架飞机,同时军队伤亡人数超过 100 万人。但是在 8 月份时盟军和苏军也是损失不小,继续休整,就这样盟军和苏军给了德国喘息之机,希特勒在此阶段在国内进行了全面的总动员。
德国的后备军系统储藏了 200 万人力,从 1944 年 8 月份开始,德国每个月都能从国内拉出来 20 多万人参军,其中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同时,德国的武器装备产量也大幅度提升。纳粹德国的「军工生产奇迹」是怎么来实现的?提到纳粹的这个军工生产奇迹,就必须提到 1942 年之后的纳粹军备部长施佩尔。施佩尔努力将德国经济转入战时模式,充分的利用德国的优势,例如大量的战俘充当劳工,并且还学习了美国的流水线作业模式,大幅度提升军备生产的效率。在短短数个月之后,德国的工业生产效率提高了一倍以上,武器装备生产数量大幅度提升,像是战斗机、火炮和坦克等主要装备都增产了数倍。
这些新兵和武器装备的补充,变相提高了德军的防御能力。德军在 9 月份之后的防御能力正在稳步提升,盟军推进的速度也是越来越难,比如西线 月份推进到了德法边境之后花了半年之间才突破的德军的莱茵河防线,在东线,苏军的进攻也受到了阻碍,也是直到 1945 年初的维斯瓦河 — 奥得河攻势才突破了德军的防线 月份之后的局势变化
德军在 9 月份之后的防御能力确实在稳步提升,这使得盟军的推进速度逐渐更艰难。在西线 月份推进到德法边境之后,花了半年时间才突破德军的莱茵河防线。莱茵河作为一道天然屏障,给德军提供了有利的防御地形。德军充分的利用河流障碍,加强了防线的布置,使得美军的进攻变得异常艰难。
美军在进攻莱茵河防线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首先,德军的防御工事坚固,他们在河岸两侧设置了大量的碉堡、战壕和炮兵阵地。这些防御设施有效地阻挡了美军的前进,使得美军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逐步推进。其次,德军的火力配置合理,他们将炮兵、反坦克武器和机枪等武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多层次的火力网。美军在进攻时,往往会遭到德军的猛烈反击,造成大量的人员受伤或死亡和装备损失。
此外,德军的战术运用也非常灵活。他们采用了游击战术、伏击战术和反击战术等多种手段,对美军进行了有效的打击。例如,德军会在美军前进的道路上设置伏击点,等待美军进入伏击圈后,突然发动攻击,给美军造成重大损失。同时,德军还会在美军进攻受挫时,适时地发动反击,打乱美军的进攻节奏,延缓美军的推进速度。
在东线,苏军的进攻也受到了阻碍。直到 1945 年初的维斯瓦河 — 奥得河攻势,苏军才突破了德军的防线。维斯瓦河 — 奥得河攻势是苏军在二战后期发起的一次重要战役,其目的是解放波兰全境,围歼东普鲁士的德军集团主力,挺进到奥得河,为最后攻占柏林创造有利条件。
在这场战役中,苏军虽然拥有强大的兵力和装备优势,但德军的顽强抵抗也给苏军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德军在维斯瓦河和奥得河之间建立了 7 条防线,并在城市建成要塞,河流变为防止苏军抢渡的阻碍。建起工事最坚固的 4 个地区,包括维斯瓦河纵深 70 公里的防御地带,德军已做好长期防御的准备。
苏军在进攻过程中,首先要突破德军的多重防线。德军的防线坚固,防御工事完备,火力配置强大。苏军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逐步推进。其次,德军的反击也很激烈。德军会在苏军进攻受挫时,适时地发动反击,打乱苏军的进攻节奏,延缓苏军的推进速度。此外,恶劣的天气条件也给苏军的进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冬季的严寒和大雪使得苏军的行动变得缓慢,装备的性能也受到了影响。
除了德军在 9 月份之后的防御能力稳步提升之外,其他相关战役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德军在这一时期的战略选择和战斗表现。
阿登战役是德军在西线顶级规模的一次阵地反击战。1944 年 12 月 16 日,德军在西线总司令伦德施泰特指挥下,向驻扎在阿登地区的美第 8 军发起猛攻。这场战役是德军在强弩之末所做的最后挣扎,也是希特勒最后的疯狂。阿登战役初期,德军给反法西斯同盟军带来了重创。德军仿佛决堤之水,向西突进了近百余公里。美军的两个阵地被突破,有两个团近 7000 人投降。德军的突然袭击让盟军措手不及,这还在于盟军过于自信,对德军的反击缺乏警惕。
阿登战役初期为何会给反法西斯同盟军带来重创,除了给盟军打了个措手不及以外,还与希特勒特别筹划的代号为 “狮鹫” 的特别行动有关。斯科尔兹内上校挑选了近 2000 名会说英语的德国士兵,组成突击小分队,冒充美军,到处进行破坏行动。他们倒转路标,扰乱行军路线,切断电话线,干扰盟军内部联系,布设虚假的地雷标志,还到处袭击美军士兵,搞得美军人心惶惶,后方一片混乱。
然而,随着盟军的顽强抵抗和反击,德军最终未能实现其计划的进攻意图。阿登战役以盟军胜利而随之结束,但双方在这场战役中都伤亡惨重。阿登战役失败后,希特勒开始了 “散兵站”,没有大的作战计划,只有大量的零星战斗。德国元帅伦德斯泰特也称阿登攻势为 “第二个斯大林格勒”。
波罗的海沿岸战役是苏联红军为粉碎波罗的海沿岸的德军和解放波罗的海沿岸各加盟共和国而实施的战略性进攻战役。战役分两个阶段,包括三次进攻战役和一次登陆战役。在战役第一阶段,波罗的海沿岸第 3、2、1 方面军实施了里加战役,进抵距里加 25—60 公里处德军 “锡古尔达” 坚固防御地区。列宁格勒方面军与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协同,实施了塔林战役,解放了塔林和爱沙尼亚整个陆地部分。
在战役第二阶段,波罗的海沿岸第 1 方面军、白俄罗斯第 3 方面军第 39 集团军向梅梅尔方向展开进攻,波罗的海沿岸第 3、第 2 方面军则接着来进行里加战役,列宁格勒方面军和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实施蒙海峡群岛登陆战役。梅梅尔战役的结果,苏联红军前出至波罗的海沿岸,楔入东普鲁士领土,并切断了整个 “北方” 集团军群与东普鲁士的联系。
波罗的海沿岸战役的胜利,使苏联红军在波罗的海沿岸方向稳定了战线,分割并粉碎了该地区的德军集团,解放了波罗的海沿岸各加盟共和国。同时,这场战役也为苏联红军从东北面进攻东普鲁士创造了有利形势。
除了阿登战役和波罗的海沿岸战役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战役也对德军在 9 月份之后的局势产生了影响。例如,在苏德战争中,苏联红军为解放波兰全境,围歼东普鲁士的德军集团主力,挺进到奥得河,发起了维斯瓦河 — 奥得河攻势。这场战役使得德军在东线的防线受到了巨大的压力,进一步削弱了德军的实力。此外,在西线,盟军也在不断地对德军进行进攻。虽然德军在莱茵河防线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盟军终究是突破了德军的防线,向德国本土推进。这些战役的胜利,使得德军在东西两线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进一步加剧了德军的困境。
综上所述,德军在 9 月份之后的防御能力正在稳步提升,盟军推进的速度也是越来越难。阿登战役、波罗的海沿岸战役等其他相关战役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德军在这一时期的战略选择和战斗表现。这些战役的结果,使得德军在东西两线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进一步加剧了德军的困境。然而,德军的顽强抵抗也给盟军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使得战争的进程变得更艰难和漫长。
从 1944 年 1 月份来看,德国还是一个强大的帝国,占据着欧洲大部分精华领土,拥有庞大的人力资源和整个欧洲的工业生产能力。然而,从 6 月开始,德军在东西两线遭遇了大规模溃退,这种溃退持续了三个月,让很多人认为德国会在 1944 年结束前投降。但到了 9 月份,德军却奇迹般地稳定住了战线。
地形优势也为德军的防御作战提供了有力支持。更多的河流障碍、城市中心和狭窄地形让盟军难以发挥装甲优势,只可以通过人命硬啃。同时,战线收缩使德军防御正面缩短,不再受占领国游击队袭扰,而盟军则需要在新占领区修建营房、野战飞机场和运输线路等,分散了兵力和注意力。
德国宣传部门的火力全开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向德国民众宣传美国人要将他们赶尽杀绝,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抵抗意志,使得战争总动员得以彻底贯彻。德军每月补充 20 - 30 万新兵,武器装备产量也大幅度提升,变相增强了德军的防御能力。
在 1944 年秋季,盟军的运输线达到了自身的极限。卡车作为盟军重要的运输工具,在远距离运输中暴露出诸多问题。每公里都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走得远一点就在大多数情况下要维修,占用了大量资源。相比之下,德军距离运输基地慢慢的接近,运输更容易。德国国营铁路在战争时期承担了各种大型化军事装备的运输,尤其是装甲部队。在施佩尔的整顿下,德国铁路的运力在 1943 年下半年开始稳步增长。尽管盟军空袭一直在升级,德军装甲部队的铁路调动常常只能在晚上进行,但德军仍能更容易地建立、重建和增援现有的部队。
德国复杂的地形为德军防御作战提供了有利条件。河流障碍限制了盟军装甲部队的行动,城市中心的建筑物和狭窄地形为德军提供了良好的防御阵地。例如,“大德意志” 装甲师在特尔古 - 弗鲁莫斯附近的防御战中,充分的利用地形优势,将炮兵分散部署在几个炮兵阵地上,避免遭到苏军炮兵和航空兵的集中打击,同时保留了强大的机动预备队,对进攻苏军发起反击。战线收缩后,德军防御正面缩短,不再像以前那样捉襟见肘。德国境内没有游击队,德军运输线不再受袭扰,后勤运输更安全和顺畅。
盟军在推进过程中,需要面对新占领区的很多问题。为满足部队的需求,他们要修建营房、野战飞机场和运输线路等设施。这些建设工作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还会分散盟军的兵力和注意力。而德军则没有这些负担,能更加集中精力进行防御作战。
随着战线向德国境内推进,德国宣传部门向民众宣传美国人要把他们全部赶尽杀绝。这种宣传激发了德国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抵抗意志,战争总动员得以彻底贯彻。德国后备军系统储藏了 200 万人力,从 1944 年 8 月份开始,每个月都能从国内拉出来 20 多万人参军,其中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同时,纳粹军备部长施佩尔努力将德国经济转入战时模式,充分的利用德国的优势,如大量的战俘充当劳工,学习美国的流水线作业模式,大幅度提升军备生产的效率。在短短数个月之后,德国的工业生产效率提高了一倍以上,武器装备生产数量大幅度提升,战斗机、火炮和坦克等主要装备都增产了数倍。
这些新兵和武器装备的补充,变相提高了德军的防御能力。德军在 9 月份之后的防御能力稳步提升,盟军推进的速度也慢慢变得难。
德军的 “九月奇迹” 对战争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西线 月份推进到德法边境之后,花了半年时间才突破德军的莱茵河防线。莱茵河作为一道天然屏障,给德军提供了有利的防御地形。德军充分的利用河流障碍,加强了防线的布置,使得美军的进攻变得异常艰难。
此外,德军在 9 月份之后的稳定战线也影响了其他相关战役。例如,阿登战役是德军在西线顶级规模的一次阵地反击战。虽然初期给反法西斯同盟军带来了重创,但随着盟军的顽强抵抗和反击,德军最终未能实现其计划的进攻意图。波罗的海沿岸战役中,苏联红军为粉碎波罗的海沿岸的德军和解放波罗的海沿岸各加盟共和国而实施了战略性进攻战役,稳定了战线,分割并粉碎了该地区的德军集团。
综上所述,德军在 1944 年 9 月能够稳定战线,是盟军后勤极限、德军运输和地形优势、战争总动员以及其他相关战役影响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 “九月奇迹” 对战争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战争变得更艰难和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