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申论考试必须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用钢笔或圆珠笔作答,并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填写(或填涂)自己的姓名及有关信息。
2.申论考试与一般的写作考试不同,它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提出并处理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测试。
4.本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总时限为150分钟,建议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左右,其余时间用于作答。
5.考试结束铃声一响,请你立即放下笔、将试题、答题卡和草稿纸交给监考员验收后方可离开考场。
1. 2009年3月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对企业产品质量提出了要求,使今年的“315”比往年具有更多实质性意义。
而自“问题奶粉”事件始,有一个词汇渐渐被大众耳熟能详:行业潜规则。似乎在一夜之间,很多行业暴露出所谓“行业潜规则”。原奶中添加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是行业潜规则,银行的霸王条款是行业潜规则,饭店不许自带酒水是行业潜规则,宾馆中午12点之前退房也是潜规则了所以,今年的315,“中消协”的挑战目标就定位为挑战“行业潜规则”。
2. “在奶粉事件中,暴露出政府监管不力,也反映出一些企业缺乏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没良心。我们不仅要追究领导责任,对这样的企业,也要坚决整顿、处理,一个也不放过!”国务院总理在看望奶粉事件患病儿童时说,政府对此次事件感到很内疚,将认真总结和反思,让坏事变成好事。
三鹿奶粉事件发展至今,已不再是三鹿的问题,而是整个乳制品行业的问题。“三鹿仅仅是挤破了中国奶粉业内的脓包,”三鹿员工的话,听起来有些像自嘲,又有些像开脱。确实,三鹿奶粉犹如推倒的多米诺骨牌,砸向了国产奶粉企业,从而引起了一场奶粉行业的信任危机。
其实,早在三鹿案发之初,就有知情者爆料称,往奶粉里掺加三聚氰胺以蛋白质含量,是行业内的“潜规则”。因而,在事发后,我们听到了三鹿有关领导如此“申辩”:其实各家奶粉厂都是用同样的配方做奶粉,三鹿仅仅是撞在枪口上。言下之意,三鹿仅仅是在替整个奶粉行业背黑锅。这种言辞显然是狡辩,因为整个行业的潜规则并不能为其洗脱罪责。
一个三鹿,我们还可以指责其个体的无良;但22个“三鹿”,除了指责三鹿的无良之外,显然还有奶粉企业诚信底线的和社会责任的丢失。在心照不宣的潜规则纵容下,生产企业为了节省本金,扩大销售,竟然置婴幼儿的身体健康于不顾,只为自己牟取私利,斥其“没良心”毫不为过。
3. 一个有良知的企业,在商业利益之外,还应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和社会责任。而一个自律的行业,也应该担负起技术质量和卫生标准的约束作用。遗憾的是,在奶粉行业中,我们只看到了添加三聚氰胺的行业潜规则,看到了“”有关环节、“摆平”媒体、欺骗消费者的“公关”潜规则,却没看到行业的自律和规范。
如果说奶粉事件揭示了奶粉行业的自律意识是何等薄弱,奶粉企业的道德良知是何等缺乏,那么同样的“潜规则”也或多或少地隐藏于别的行业。婴幼儿奶粉领域出现了“行业性脓包”,可是往前看,有苏丹红、“瘦肉精”、“空壳奶粉”,还有工业盐、红心鸭蛋等等。这些都是在行业潜规则的遮掩下,大行其道,公然造假、掺假,换取行业不健康的发展和“带血”的利润。
4. “我在店里吃饭,连用个碗筷都要另收费,难不成我不交这钱,就得用手抓菜吃?”前不久,市民郑先生在一家火锅店请朋友吃饭,在买单的时候意外发现,账单上竟写着11元“餐具消毒费”。与店家争执僵持未果的情况下,郑先生一怒将商家“告”上了市消保委。
同样被餐饮行业“潜规则”激怒的还有市民王女士。3月初,王女士在市区一家餐厅用餐时,喝了贴身携带的运动饮料,却被商家以“不得自带酒水”为由当场制止了。“我爱喝的饮料餐馆里根本没得卖,又不让我自带,那让我喝什么?”面对王女士的质问,商家的答复却是:“所有餐馆都这么规定,我们也是按老规矩办事。”
从过去人人喊打的“行业潜规则”到如今理直气壮的“餐馆老规矩”,这样的变化令人堪忧。据工商部门对全市规模较大的餐饮企业的调查显示,123家企业中有3家设定了最低消费,有18家限制自带酒水,有1家收取茶水费,有21家收取餐具消毒费,有22家收取毛巾使用费,还有1家收取酒水开瓶费。而消费的人在面对这些“不平等条约”时,大多选择了无奈接受。
“消费者选择沉默,潜规则就更加肆无忌弹。”据市消保委主任陈昌兵介绍,前不久,消保部门在全市开展了餐饮业限制消费不公平行业惯例调查,有60%的消费者认为餐饮业存在谢绝或禁止自带酒水、饮料的情况;有70%的消费者认为餐饮企业会收取餐具消毒费;还有45%的消费者认为餐饮企业会收取小毛巾使用费。
而对于自身消费经验的调查数据,则更加触目惊心92%的消费者曾被谢绝或禁止自带酒水饮料、91%的消费者认为这项收费不合理;80%的消费者认为饭店提供的酒水饮料价格过高、81%的消费者认为饭店设制谢绝或禁止自带酒水、饮料侵害了自己的选择权;96%的消费者曾被收取消毒餐具费、95%的消费者认为这项收费不合理。
与此同时,有60%的消费者认为破除餐饮业限制消费不公平惯例的最有效方式,是由地方政府出台有关规定法律、法规,还有32%的消费者认为有关部门需要加强日常行政监管,只有8%的消费者寄望于“行业自律”。
“近年来,餐饮行业借助行业潜规则不履行法定义务、不提供配套服务,巧立名目、另外收费、重复收费,不明示收费价格或者不事前告知消费者,误导消费、强制消费的行为有蔓延的趋势。”陈昌兵说,餐饮企业向消费的人提供安全、卫生的就餐用具,是应尽的法定义务,把这些配套服务改为收费服务,实质是变相降低与消费者约定的服务标准,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而餐饮业经营者通过明示或暗示方式谢绝或“禁止消费者自带酒水、饮料”,则是一种法律意义上的无效的“格式条款”,其目的是向消费者销售高价酒水。“饭菜和酒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消费项目,消费者选择了其中一项消费,完全有权利不选择另外一项。”
针对目前餐饮行业“潜规则”愈演愈烈的情况,市消保委建议各相关执法部门对餐饮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加强监督管理,明确收费服务项目,并要求经营者履行告知义务,做到明码标价。“希望餐饮企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能合力加强对餐饮企业的管理,切实增强行业自律,规范经营行为,真正为广大购买的人创造公平合理的消费环境。”陈昌兵说。
5. 3月11日,中消协公布了2009年十大消费维权举措,挑战商业销售、餐饮住宿等七大领域的潜规则成为重中之重。其中,住宿房价以中午12点为结账界限,成为今年中消协要破解的一个惯例。
事实上,中午12点作为酒店退房时间争议已久。王小姐经常到外地出差,她说,出差时,返程机票往往订在傍晚。中午12点退房后,拎着行李直接去机场等候太早,将行李寄存在酒店,再找个休息的地方,耗时间也不太方便。
浙江饭店业协会一位负责这个的人说,不光在中国,全世界酒店都是中午12点退房,下午2点入住,国际饭店协会也有此规则。一家星级酒店的负责人说,正常的情况下,客人中午12点退房后,清洁人员要清洁房间,以备下午2点到来的客人入住。一旦全部推迟退房时间,清洁人员不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清洁这么多房间,酒店的业务也会受到影响。
以前,部分酒店在执行这一惯例时很较真,超过半个小时就会向客人多收半天费用,但这几年,在消费的人的质疑以及酒店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杭城酒店开始做人性化处理。一般三星级以上的酒店,只要客人提出推迟一两个小时退房,酒店在没有满房或团队、会议客人等待入住的情况下,都会同意。反之,如果客人早上7点后入住,到第二天中午12点之前退房,也按一天收费,不会多收费用。
“只要不是旺季的周末,酒店一般都允许客人延至下午2:00-3:00,不会多收费用。”杭州仁和饭店吴峥说,如果酒店实在太满,也可以为客人免费寄存行李。
杭州海外海皇冠假日酒店市场营销总监朱昊坦言,现在有些客人往往在下午三四点离开酒店去赶火车、飞机,只要客人提出来,酒店都会酌情给予方便。
为招徕会员,目前杭城很多经济型酒店如汉庭、布丁酒店,对于会员也都实行延时一个小时服务,汉庭酒店的金卡会员还可延时两个小时。
记者发现,如今,部分酒店在书面报价时,也都会谨慎地在价格后写上“间夜”,这也表明酒店房间卖的是一夜而不是一天(24个小时)。
6. “小升初”政府明令禁考,但多少小孩子奔忙于各“名校”之间参加测试;有政府背景的这个协会那个组织,今天评奖明天认证,企业皱紧眉头却纷纷“自愿参加”;医生不准开药拿回扣,禁令如山,但“医药代表”照样长驱直入,进了医院宾至如归
面对种种违规违法违背常理的怪现状,当事人似乎见怪不怪,一句“潜规则”像个“大箩筐”,把什么都装进去了。
就算明知道前面是个坑,你也得往里跳这就是“潜规则”的力量。
下一篇:成为大科学家的都是什么MB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