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搭乘社会各界对京津冀一体化讨论的顺风车,有关“京企外迁”的消息也引来不少关注。据媒体透露,此番北京外迁公司主要涉及化工、家具制造、建材、服装纺织、铸造等行业。事实上,对于原本就属于大气污染“重灾区”的京津冀而言,北京的“三高一低”产业外迁就是上策吗?[详细]
产业转移,是指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经济现象。具体而言,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升温,以北京为中心,囊括周边的天津和河北各县市,各种要素都在“流动”。随之而来的,是小到个人大到企业、政府等各方力量之间的博弈。
产业转移是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必然之义,但是,什么样的产业、如何转移仍是备受争议的话题。此前有新闻媒体报道称,北京首批207家外迁企业名单已披露,据传这一些企业几乎都是“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业,虚席以待的河北省和天津市并不乐意接收。
其实,产业转移并不是新鲜话题,早在十几年前,东部产业就逐渐向中西部转移。处于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初始时期的中西部,在承接东部产业之初,不管污染与否,只要是项目都愿意接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如今的中西部也逐渐形成自己的产业特色,开始对入驻企业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北京市经信委主任张伯旭日前在接受各个媒体采访时表示,北京目前正在慢慢地提高工业企业的排放标准,今年年底前将有500家排放不达标的污染企业退出北京,铸造、烧结砖瓦、化工、家具等六大行业将退出北京。
张伯旭称,经过治理仍未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污染企业北京不要,估计北京周边省市也不会要,北京不支持这样的企业在周边布局。
由此可见,产业调整必定是一个多方长期博弈的过程,北京此次计划外迁的企业多属于“三高”企业,而河北、天津等地则更希望看到一些科技含量高、发展前途大、能与北京密切配套的企业落户。
相比“长三角”和“珠三角”,同为沿海的京津冀地区在协调同步发展方面差距明显。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和城市问题凸出,产业转移作为京津冀一体化的突破口被摆上议程。但事实上,不一样的行业、不同企业对于外迁的态度却冷暖不一。
4月16日,央企新兴际华集团下属子公司、国内生产原料药碳酸氢钠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北京凌云建材化工有限公司宣布将整体搬迁至河北省邯郸市,成为今年以来北京市第一个企业整体外迁项目,也代表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开步伐。
新兴际华表示,搬迁后的一期工程,产业链能够获得延伸,能源资源消耗大幅度减少,是“环境友好型”企业,并可实现年出售的收益1.4亿元,并吸纳当地就业150人左右。
据《经济日报》报道,在京津冀地区,北京利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唯一一家在河北建厂,总部坐落于北京的产供销一体的家电企业。“北京这样的城市不太适合建厂,尤其不适合我们这种劳动密集型企业。”谈到京企外迁,利仁科技副总经理王兆林别有感触,“从人力成本、物流成本等考虑,公司早早便将厂房移至河北廊坊,北京总部主要负责设计、研发及营销工作。”
当然,有企业愿意搬迁,就有企业不乐意,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在这场转移中找到符合自己的路子。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它们本身就是北京大力延揽的优先选择对象,这一些企业普遍缺乏外迁的动力。
美时杰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坐落于中关村的互联网公司,公司营销总监程翔向记者透露,公司也曾专门讨论过搬离北京的议题,根本原因是近年来北京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差,但鉴于河北更加糟糕的环境,更不可能进驻其中。同时,由于公司的主要客户集中在北京、上海及深圳,即使搬迁也只会选择上海或深圳。
京津冀三地各自为政一直深受诟病。长期以来,由于首都北京对资源的集聚和吸附,形成的虹吸效应,致使环北京周边地区发展迟缓。
自2月26日习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得到北京、天津和河北的积极响应。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问题成为三地政府和民间关注的一大热点。
之前,在我国较早自然出现产业转移的长三角地区,走上了“污染—治理—反思”的痛苦之路。在早期的产业转移中,包括钢铁、石化等重化工产业也都无一例外地选择向中西部地区深入。近年来,随着地方政府环保意识提升,重化工产业转移已经难觅承接地。
而如今,对于原本就属于大气污染“重灾区”的京津冀而言,区域内“三高一低”产业要想在治理污染和兼顾经济发展中选择一条适宜的发展路径,一味外迁绝非上策,而出路也早就明晰,即所谓“外迁不如转型”。
对此,有媒体评论称,尽管这一道理人尽皆知,但为何企业明知此路可为而不走?即便是北京的“三高一低”产业,也非要在明知无人愿接、无人敢接的前提下,依旧列明外迁企业的名单?其背后,传递着一个事实:转型的难度远比外迁污染企业大得多。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不得已提,那就是北京为应对日趋恶化的环境污染难题而提出的目标。据了解,北京针对大气污染治理的现状、任务、目标、措施提出了具体实际的要求,并决定对产业体系进行调整,深化工业污染治理,其中,拟在2015年前调整、退出铸造、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
有媒体指出,眼下,留给政府和企业的时间已经很有限,外迁看似是唯一出路。但必须提醒的是,与区域一体化一样,污染的扩散同样在向区域一体化发展。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无论北京将前述“三高一低”产业转移到津冀何地,未来可能带来的区域内污染物,都未必减少。
总而言之,兼顾环保和发展,依旧“迁”不如“转”,评论称,各方都不妨少考虑短期经济利益,多顾及长远发展;少担心近期考核目标,多忧虑长久生存大计。
今年2月,北京金隅集团下属公司太行前景水泥有限公司因大量粉尘无组织排放,场地积灰严重而遭环保部通报。据悉,这已不是金隅第一次登上环保部黑名单。[详细]
今年2月,在环境保护部向媒体通报的北京市郊区各区县大气污染治理督查行动相关情况时,燕京啤酒因北厂锅炉烟气密封不严,存在漏气情况上榜。[详细]
记者从山西省环保厅获悉,山西省环保厅对首钢长治钢铁有限公司、华电大同第一热电厂有限公司等实施限期治理,理由是3家企业长期超标排污。[详细]
早在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河北省环保局、河北省信访局就发函给当地政府,责令处理朱各庄镇的环境污染问题。可已经10年过去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详细]
北京市水政监察大队副大队长汪政良表示,经检验测试发现,北京凯宾斯基饭店所排污水的COD(化学需氧量)为1000mg/L,是国家标准500mg/L的两倍。[详细]
环保部大气督查组暗访时发现,本该实时反映企业大气污染情况的检验测试的数据被做了手脚,牛栏山酒厂锅炉房加入火碱前后的PH值,没有丝毫的变化。[详细]
国际经验显示,大城市在发展初期,主要产生集聚效应,周边优质要素和资源向大城市集中。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业链条开始往外延伸,服务功能更多地扩大到更广阔的市场。
北京可以与周边区域共同发力,形成全球性的创新高地。北京重点做好总部研发功能,把创新成果的中试环节、产业化基地放在周边区域,共同打造创新链条和创新集群。
移的企业也需要端正态度,撤离北京不应该是落寞地离开故地,而应该是积极地奔赴前程。企业从北京到天津或河北,换了主战场也要转换企业战略,这一些企业可以利用新环境里税收、土地、人力等优势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在市场中增加竞争力。同时,这一些企业也一定要通过机制创新、技术升级等方式改善能耗、污染较高的产业现状。
经过治理仍未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污染企业北京不要,估计北京周边省市也不会要,北京不支持这样的企业在周边布局。
虽然政府给出了将现有服装批发商业市场形态调整为服装零售、展览展示、现代电子商务等业态的引导方向,而这也合乎行业本身升级转型的需求,但是受制于诸多原因,服装批发商业市场在较短时间内恐难有结构性的转变。而有深厚市场根基的服装批发商业市场,短时间内也很难简单地一搬了之。
河北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顾全大局,勇于担当,大气包容,协作共赢,在推动国家战略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
像电镀、铸造这一些行业国外也有,只不过可能别人的各项标准比我国都更加严格,我们也能采用这样的形式,提高这一些行业的准入门槛、技术水平,进而达到节能减排、产业升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