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是不可见的,它必被人格化方可见到,必被象征化才能被热爱,必被想象才能被接受。
重庆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重镇,在建成四川盆地与外地相连接的铁路之前,一直是四川盆地的门户,区位优势显著,近、现代工业发展历史悠远长久,1949年以前,整个西 南地区仅有该地有值得一提的现代工业,其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综合水平较高。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重庆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在长江流域一直稳居第二位, 仅次于上海,这样的情况一直到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才有改变。
重庆依托其发达、成体系、 有技术储备、配套能力强的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化学等工业,而且当时重庆发电厂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发电企业,重庆周边天府、南桐等煤矿是西南地区著名的煤炭 基地,能源供应能力较强,因此重庆成为在三线建设中重点建设的兵器工业基地。
曾形象的将西南地区的三线建设比喻成“钟摆运动”,即:重庆的机械运往攀枝花和六盘水,六盘水的煤炭运往攀枝花,攀枝花的钢材运往重庆和六盘水。三线建设过程中,不但在重庆主城区扩建了嘉陵厂、望江厂、建设厂等,而且在周边各区县, 也新建了一批厂家,万盛、南川、綦江、涪陵等地均有分布。到 1980 年,重庆地区 拥有38个军工单位,固定资产原值达18亿元,占全市工业固定资产原值的20%, 成为全国重要的火炮、枪械、弹药、装甲车、坦克等常规兵器的生产基地。改革开放前,以生产军品为主,改革开放后,军品民品并重。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这些单位陆续迁离原址,迁往成都、重庆郊县,原址的土地和各种设施移交地方。
位于水江镇北侧,建造在一片开阔处,在山脚下的平坦之地。筹建于1964年,1966年2月开始兴建,1971年正式投产,兴建过程中部分利用了原水江钢厂和水江氧化铝厂的旧址。占地面积71万平方米,有各类设备1655台,职工约 2600 人,包括招待所、邮电局、托儿所、子弟学校在内的各类配件设施齐全。
根据国家三线年经国家计委批准,该厂列入国家“八五”三线月,该厂完成搬迁,新厂区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改革开放前作为纯粹军工企业,产品主要是各种炮弹引信,改革开放后,“军民结合”,开始生产车用减震器、沙发、眼镜等民用产品,军品民品并举,年工业生产 总值最高为1908万元(截至1985年)。
该单位迁离之后,南川监狱入驻旧址,将原生产、办公区域改建为监舍。原生活区域共有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五层单元式住宅20栋,其中15栋作为监狱工作人 员及其家属的住宅,剩余部分为当地其他普通居民使用,均未进行任何整修,整个生 活区原风貌保留完好。
该单位所在的水江镇是南川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在三线建设刚开始的年代,宁江机械厂的到来对于当地的发展作用十分明显,但是随着水江镇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宁江厂对于当地的重要性越来越低。当地近年又新建了 总投资50多亿元、年产量80万吨的氧化铝厂,并已投产,因此当地的繁华与活跃反而更胜于宁江厂迁离之前。
天兴仪表厂选址南川金佛山脚下的天星沟,筹建于1966年5月,兴建于1966年10月,1967年开始受到“文革”的影响,建设迟滞达两年之久,1970年左右建设回到正常轨道,1974年竣工验收,用地面积34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职工总数约2500人。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该单位陆续搬迁至成都龙泉驿区,2000年5月完成全部搬迁工作。主要生产各类常规武器以及配件等军品,电风扇、车用仪表、汽车制动器等民品。
迁离原址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旧址呈完全废弃的状态,无人问津。稍后,毗邻旧址的金佛山的旅游资源逐渐得到开发,成为重庆市逐渐重要的旅游业基地。
随着旅游业的逐步发展,金佛山景区需要新建停车场、酒店等配套服务设施, 占用了天兴厂旧址,拆除了大部分原建筑,并对场地重新进行了平整。之后剩余的原天兴厂老建筑已不多。
2009 年6月,重庆市委三届五次全会通过决议,将利用重庆市三线建设工业遗产、 修建三线建设博物馆和遗址公园,作为“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项目之一。同年 11 月左右,重庆三线遗址开发有限公司开始筹备在靠近金佛山景区的天兴厂旧址进行有关建设。该博物馆与金佛山景区的配套项目——天星小镇(为一仿古风格的建筑群)隔河相对,河流两岸有三座桥梁相连。目前主题文化酒店已经全部竣工,并于2011年5 月1日真正开始营业;博物馆正在建设中。
“三线建设”主题文化酒店是利用原址遗留下来的5栋建于70年代的、组成一个院落的职工宿舍经过适当的整修而成。在整修过程中,投资方增加了诸如电梯、玻璃雨棚等设施,使得这5栋建筑的外观有所改变,但是没有对建筑的外立面、屋顶进行过大的改建,因此其风貌基本得以延续。
投资方还在院中增加了一些契合三线建设时代精神与特征的标语口号,诸如“好人好马上三线”等。改建工作大多分布在于建筑内部,对墙和天花板进行了处理、增建了盥洗池、淋浴等设施、改建了门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论是内部的装潢、设施,还是酒店配套服务场所(餐厅、商店等),都十分注意突出三线建设的时代特色。每一间客房的盥洗池均刻意做得 类似搪瓷脸盆,并在盆壁有红五星和“为人民服务”的文字;商店名为“供销社”,并挂有铭牌。 依托金佛山景区的巨大的游客数量、酒店本身的文化、历史底蕴和酒店内部的较好条件,该酒店坚持走高端路线,客房价格相对较高,据酒店经营者透露,在旅游旺季 客房供不应求,生意火爆,经营方有不错的经济收入。
目前,金佛山景区对该主题酒店和博物馆的支持力度也很大。景区规定,原天兴厂的职工、家属,可凭天兴厂的相关物证,免票进入金佛山景区游览,并对相关物证的捐赠者还有额外奖励。 与周边旅游景点的开发相结合,使得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物质形态的遗留物得以利用的同时、非物质文化的遗留物能获得传承和彰显,该案例都在这两方面做得都 极为成功,很值得关注。
该厂位于南川县南平区岭坝乡的向家沟,始建于1966年,1970年7月1日正式投产,当时勘测人员来此地勘察设计时,见附近山坡开满映山红(野生杜鹃花),故取名红山铸造厂,用地面积2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44万平方米,下属101、102、104三个车间,拥有职工1600多人。
1997 年该厂整体搬迁至重庆巴南区鱼洞镇。该厂主要生产的军品是高射火炮和炮弹的零部件,民品包括脚手架、滑轮、摩托车合金铸件等,年工业生产总值最高为1756万元(截至1985年)。旧址的生产、办公、生活设施大部分处于完全废弃状态,仅有红山化工厂利用不到20%的厂房做生产。生产、办公区整体格局完整如初,但是大部分建筑破损严重。
结构和外立面都完好的建筑仅有总量的10%左右;结构尚好,外立面破损的建筑占总量的50%左右;余下的建筑废弃多年,破败不堪,整体结构都有了破损。
厂区绿化较少,环境较差。整个厂区在场地适应于布局方面有一定特色,有部分厂房、仓库使用 石材作为建筑材料。
生活区中,破损建筑的比例比生产区小很多,整体结构有较大破 损的约占生活区内建筑总量的20%,剩余80%的建筑中,被当地居民使用的不到10%, 这部分建筑质量较好,另70%有不同程度的破损但整体结构完好。
该厂建立之前此地社会、经济很落后,红山铸造厂的建立对当地发展的作用很大。
上世纪60年代末,国 家将通过此地的公路由土路改造为水泥路。当时整个国家的铺面公路还不多,而偏僻的当地却拥有了,极大的方便了当地与外界的联系。 该厂建立后,对当地农民 政策是,每户可以有一人进厂工作,这种由农转工的身份变化在当时是令人羡慕。在进厂做工之后,经济地位提升很大,而且在与来自各地的职工的工作、生活的交往中, 得到了很多外界的信息、观念,对于当地人理念的改变很大。
该厂职工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当地生意兴隆,当地居民通过生意获利很大。 当地无另外的值得一提的经济部门,该厂迁离之后,对当地经济打击极大,几乎是毁灭性的。
以前进厂做工的当地农民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意失去了最大的客户群, 只能外出打工。近年随着神龙峡景区的建设,当地旅游业逐渐兴起,游客中心就建立在该厂原生活区中。但是目前旅游业仍不发达,当地的经济没有过大起色,远远未恢复到该厂搬迁之前的状态。因此当地居民对于该厂的归属感、认同感极为强烈,非常怀念迁离之前的岁月。
该厂始建于1966年,1970 年投产,用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5万平 方米,拥有三个厂区,整个工厂散布于河谷之中,长度达 5.8 千米,职工总数 1600 多人,年工业生产总值最高为1130.9万元(截至1985年)。
1997年,该厂整体搬迁至重庆巴南区鱼洞镇【重庆大江车辆总厂是国家“七五”和“八五”期间二线调整搬迁的重点项目之一。由“七五”期间的双溪机械厂、红山铸造,庆岩机械厂、红泉仪表厂、渝州齿轮厂及“八五”期间的庆江机器厂、重庆铸钢厂、青江机械厂等兵器工业总公司直属的8个大中型企业组成】,该厂基本的产品是火炮的配件、附属装置(军品),齿轮、红薯切片机、单向电度 表等(民品)。
旧址的生产区域和生活区域的破坏均很严重,原有场地多被重新平整,原有建筑几乎被全部拆除,不论是生产区域还是生活区域,都只留下少数几栋建筑,整体风貌和格局已经荡然无存。生产区域留存的建筑物质量很差,整体结构和外立面均有不同 程度的破损;生活区域留存的建筑物质量不一,大部分已被当地居民使用。
该单位所在地地势险峻,周边山地坡度普遍在80度以上,交通不便,非常闭塞, 经济、社会的发展长期滞后,红泉仪表厂的建立对当地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单位迁离之后,对于当地经济的打击能够说是毁灭性的,这种负面影响相比于 7301 厂迁离后对于达州平滩乡来说更甚,因为后者周边农业生产的条件相对较好,交通也相对便利,可成为周围的产品集散中心,而前者不具备这些优势。因此,当地居民对该单位的归属感与认同感非常强烈,十分怀念迁离之前的时光。
始建于1966 年,1970 年7 月投产,用地面积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81万平 方米。该单位由6个分厂及散布在生产区域周边的生活区组成,前后相距约4千米。 改革开放前产品全部为军品,以常规武器及其零部件为主。改革开放后,军品民品并举,除了原来的军品以外,又增加了高空消防车、干粉灭火器等民品。1997年,该厂整体搬迁至重庆市巴南区鱼洞镇。
目前庆岩机械厂旧址保留较好,整体格局和风貌完整。大部分原有建筑得以保留, 再使用率很高,处于完全废弃状态的建筑不多,建筑物的完整度很高。生产区的建筑被重庆市南川区鸿福铸钢厂、重庆市南川永溢机械厂、重庆市南川区永兴特种铸钢厂、 重庆市南川区宏昌金属制品厂、南川区庆岩橡胶厂等多家企业使用,重庆市南川隆化职业中学校也把自己的学生实训基地建在了永溢机械厂。
生活区的建筑多被当地居民和上述企业的职工使用。部分企业对原有建筑的在使用的过程中,增建了围墙,对原有整体风貌与格局有一定的影响,但也采取了增加绿地等措施,对该单位原本不太好的风貌有所改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生产区域中,部分厂房墙上的标语口号除了刷写而成的之外, 另有通过结合建筑造型和立面处理,以类似于浮雕的手法来实现的,特色很鲜明。该单位迁离以前其所在地非常繁华,石峨村仅是原文凤镇下属的一个小村,但是其繁华程度却超过文凤镇,以至于许多文凤镇的居民赶集、购物“舍近求远”。随着该单位的迁离,不仅石峨村繁华不再,文凤镇也被撤销。从正反两方面的结果来看,该单位但对当地的影响不容小觑。
该厂旧址的一部分(海孔洞)原为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兴建于 1939 年,1944 年中国第一架军用运输飞机“中运一号”曾经诞生于此,抗日战争胜利后一度废弃。
三线建设中除对原海孔洞的建筑进行修葺外,还进行了扩建,使得该 厂同时拥有地面建筑和洞内建筑。目前存留下来的场地、建筑建于 1965 年,建筑面 积7.5 万平方米,拥有职工2400多人。
建立之初基本的产品是122毫米榴弹炮、122毫米自行榴弹炮、122 毫米自行弹道炮、战车轮边减速器、瞄准具、象限仪、水准仪等军品,改革开放后在生产军品的同时开始生产“菊花牌”自行车、载重汽车轮边减速器、 轮内制动装置、摩托车减震器等民品。年工业总产值最高为 10698 万元(截至 1988 年)。
1984 年 3 月国务院前总理曾视察该厂。由于该厂所处地形异常险峻等原因,该厂一直面临着滑坡、泥石流、职工上下班交通极其困难、生活不便等很多困难,因此早在1986年该厂即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要求搬迁重建,1987年6月国家机械委批准该厂脱险搬迁,2003年该厂全部搬迁至成都市彭州市。
该单位旧址中包括原生产性建筑和原职工住宅,呈“瓜蔓式”布局,而且两种性质的建筑布局混杂,没有很明显的界限,其整体格局和风貌完整如初。目前,该厂几栋尺寸、体量较大的厂房被重庆万创无缝钢管制造有限公司使用,海空洞口和洞内的建筑被当地一家公司用作娃娃鱼养殖,还有一部分被当地居民改造后作为住宅使用,其余的处于废弃状态,外立面有一定破损。原职工住宅的再利用率很低,大部分完全 废弃,个别建筑的被当地居民使用,破损率和程度均较高。
原子弟小学被海孔村地方政府改造后作为办公楼使用。 2010 年9月,导演王小帅携《我十一》电影摄制组来到该厂,为拍摄的需要,对部分建筑物做了翻新,新刷写了一些标语、口号,新建了一些标识物,但是值得指出的是,这些为电影拍摄而进行的活动,都是刻意模仿三线建设时期风格的,因此这种“修旧如旧”不但没有破坏旧址的整体格局、风貌和建筑物的风格,反而使得原有建筑更接近于它的原有状态。
该厂1965 年由内蒙古包头市迁建与万盛区南桐镇,旧址大致分为两部分:仙女洞内及洞口周边为一部分,一山之隔的峡口村西侧为另一部分,总建筑面积14.1万平 方米,包括洞内建筑和地面建筑。该厂拥有职工2100多人。
主要产品是152毫米加 榴炮、100毫米高射炮、122毫米榴弹炮、100坦克炮身管、100加农炮身管、WZ551 轮式步兵战车三桥及传动轴等军品,C41—250 型空气锤、正弦波刃铣刀、电容式吊 扇、双色印刷机、Z512-2 型台式钻床M4710型双臂摩石机等民品。年工业总产值最 高为2247万元(截至1986年)。
1998年,该厂迁往重庆市巴南区鱼洞镇,组建成重庆大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因近年建设工业园区的需要,该单位旧址的峡口村西侧的部分的土地被重新平整,建筑全部被拆除,已难以找到该单位的遗留物,风貌荡然无存;仙女洞内及其洞口周边的部分得以保留,整体格局未遭较大破坏。遗留的建筑物中,地面建筑大部分被重庆市九瑞粉末冶金责任有限公司使用,洞内建筑处于废弃状态。
该厂所在的仙女洞是一大型溶洞,洞内厂房规模巨大,有上下两层,高度均为6 米左右,据当地居民反映,洞内厂房从洞口深入达2千米左右。上层厂房为单排布置,下层厂房为双排并列布置,从剖面图看上下层厂房呈“品”字形格局。目前洞内厂房的建筑结构保留完好,但是必要附属设施诸如照明、通风设备等已不复存在。此洞内厂房极具三线建设的时代特征和西南山区的地方特点,体量、尺度较大,具有极大的视觉上的冲击 力和震撼感。
老军工三线厂,今天看到,心里很是怀念。一砖一瓦都很熟悉,非常怀念八十年代前这些军工企业的热火。
老三线建设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几乎同步进行。知识青年回城在先。三线调整在后。那一代人都已进入耄耋之年过上幸福生活。
平山厂(257厂)一号洞内厂房,现已被当地农民改为生产“菌菇”的场地。看后百感交集…![捂脸]